《常见的动物》说课稿-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常见的动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紧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动物分类知识,如家禽、家畜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常见的动物,如鸟类、鱼类、昆虫等,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的动物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多样性的观察和探究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进行动物分类的能力。
3.增强学生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自然界中的动物充满兴趣。在知识层面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动物认知,如家禽、家畜等,但对动物分类、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初步形成,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尚需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常见的动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在动物分类等方面存在困难,教学中需要关注这些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在行为习惯方面,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逐渐增强,但自我控制能力仍需加强。他们需要教师通过榜样示范和正面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动物,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通过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自然的情感。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
-教学实物:动物图片、动物模型、标本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
-课程平台:学校科学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动物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常见的动物》预习资料,如PPT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和习性简介,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识别并记录至少三种动物的特征。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设计问题如“你认识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对未完成的学生进行个别提醒。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资料,识别动物图片,记录特征,如颜色、体型、生活习性等。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记录自己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如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方便资料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动物的视频片段,如鸟类飞翔、鱼类游泳等,引出“常见的动物”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动物的基本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并结合图片和模型进行讲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动物分类游戏”,让学生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动物分类的依据。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游戏,巩固分类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动物分类的知识。
-活动教学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类。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我的动物朋友”手抄报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动物世界》等书籍,或观看相关纪录片,以拓宽知识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制作手抄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一步了解动物世界。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手抄报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制作手抄报,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活动和课后拓展,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知识点梳理
《常见的动物》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多样的动物,以下是本章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