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抗美援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抗美援朝,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2课,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主要介绍抗美援朝战争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
这场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时的中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却面临着拥有原子弹、经济上和军事上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的威胁和侵略。在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这场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同时战争中涌现出了一系列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伟大精神对当今社会而言都有极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中国政府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有效利用教材插图和《历史地图册》的图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英雄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简单经过及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抗美援朝相关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朝鲜问题由来:
(设计意图)文史资料讲述朝鲜问题由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保家卫国捍主权——抗美援朝背景
(一)文史资料展示,分析归纳抗美援朝背景
1.背景一:朝鲜问题的由来
(设计意图)时间轴展示美国出兵朝鲜,帮助学生梳理抗美援朝发生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思考:美国上述的行为又威胁到了哪一国家的利益?结合图片总结背景二。
2.背景二: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根本原因)
3.背景三: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文史资料展示:
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金日成致毛泽东的求援电报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素养提升
展示当时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思考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援助呢?
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从8月台票7日到昨天这两个月,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12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边,而且已飞到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摘选自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新中国政权
(设计意图)文史资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殊死奋斗铸英魂——抗美援朝过程
(一)【自主学习】结合地图和课本内容梳理抗美援朝过程,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著名战役
(设计意图)大量图文史料展示,丰富课堂,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战斗英雄
总结出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介绍战斗英雄,感受英雄人物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三:巩固政权谱新篇——抗美援朝意义
1.合作探究:中国为什么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2.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有力的支持。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有哪些历史意义?
材料一::“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灿烂乐章,对他们来说,韩战代表的不仅是一场胜利,更重要的在于,它也是新中国的又一次解放,与长期受西方列强压迫的旧中国的彻底决裂。……这场胜利的意义是无法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