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
物体《1.观察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2024)科学一年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
物体》中的第1课《观察物体的特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
课。
—\场白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形形色色的物体构成了丰富多彩
的世界。对于一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的物体充满了好奇,却常常缺乏系统观
察与准确描述的能力。《观察物体的特征》这一课,恰似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科
学探索物质世界的大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
形状等外部特征,不仅能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科学的表达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对
科学的浓厚兴趣,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这节课的
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本单元围绕“身边的物体”展开,旨在引导
学生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认识物体的特征,了解物体的基本性质,
逐步构建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知。而本节课作为单元开篇,着重让学生关注身边常见
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为后
续的学习活动,如分类、比较等提供方法基础和认知铺垫,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周围
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引领学生正式踏上科学探究的奇妙之旅。
(二)教材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教材内容结构清晰,循序渐进。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多样性。接着,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引导学
生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掂等)去观察物体的特征,并尝试用科学词汇进行描
述。教材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设计了多个探索活动,如让学生选择一个
物体进行细致观察与描述,再通过与其他物体对比,发现更多特征并记录。同时,教
材还强调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不同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逐步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此外,教材的呈现形式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符合一年学生
的认知特点,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一年学生大多为六、七岁,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在知识
储备方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体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识别一些常见
的物体和颜色,也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物体,如“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等,
但这种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对物体特征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准确的表
述。
从能力发展来看,一年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观察时容易受
外界干扰,缺乏目的性和顺序性。他们虽然喜爱动手操作,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师
的引导才能有序进行观察。在语言表达方面,学生能用简单词汇描述物体,但表述不
够规范、科学,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科学语言。
在学习兴趣和风格上,一年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探索新事物充满兴
趣,尤其对直观、具体、生动的事物关注度高。他们倾向于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学习和
理解新知识,喜欢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然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持续学
习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_)科学观念目标
1.学生能够观察并准确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
部特征。
2.深刻认识到物体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同一物体
也具有多个不同的特征。
科(二学)思维目标
1.学生知道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进行比较,初步建立比较的思维方式,
学会在观察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