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抗倭的性质与意义。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为何会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历史园地初中号呢?
《榜葛刺进麒麟图》描绘了永乐年间,榜葛刺进贡麒麟的场景。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是祥瑞之物。这个被唤作“麒麟”的瑞物,其实是一只来自非洲的长颈鹿。
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对外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指导:请根据左侧史料为郑和制作名片,结合教材内容在下图中圈出西洋的位置。
教师指导: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别名马三保、三宝太监,回族,云南昆阳人。11岁时被明军俘虏,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14岁时被阉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当童奴。1399年,朱棣举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28岁的马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赐姓郑,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2、自主学习: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答案提示:寻找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教师指导:通过材料可知,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1:将知识卡片补充完整
教师指导:1405年6月,在刘家港祭拜过保佑航行安全的妈祖神后,郑和率队登上了宝船。这支由200多艘大小船只,两万余人组成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粮食、茶叶等物品,离开刘家港,驶向了茫茫大海。这次航行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总里程相当于绕地三圈,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这次远航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了7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80年。
4、自主学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教师指导: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丝绸、瓷器、茶叶和手工业产品,以及各种金、银、铁器,与各国展开了官方和民间等多个层次的贸易。还剿灭了沿途的海盗(陈祖义集团),保持了东南亚航路的畅通。同时海外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以及香料、珍宝等奢侈品,也相应地输入到明朝,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与友好交流。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仿效秦皇汉武,宣扬国威,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同时受明代朝贡贸易政策“厚往薄来”的影响,忽视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得远航难以为继。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朝大航海也便停止了,古代中国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
5、问题探究:下面是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提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6、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小组讨论,郑和能够实现远洋航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大力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什么是倭寇?明朝倭患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
2、问题探究:以上史料反映了倭寇什么样的行为?由此可知戚继光抗倭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提示: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侵略行为;
戚继光抗倭保卫了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而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3、观看视频:了解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4、问题探究:结合史料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清朝政治家张廷玉:“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戚继光……在台州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在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