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大治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繁盛时期。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唐朝前期的统治者,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励精图治,施德于民,开辟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盛世局面。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宗贞观年间到开元年间,虽政局经历变动,但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从而使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偏弱,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通过影视、书籍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统治者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具备了学习唐朝历史知识的条件。但学生了解到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孤立的,没有形成系统性,对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尚未理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建构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习得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七年级学生偏重感性认识,理性思维不足,三位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比较抽象,教学中需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发展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核心素养】
1.知道唐朝建立及“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对唐太宗治国策略(思想)的认识,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那么唐朝时期,到底出现了怎么的繁盛局面呢?
二、新课讲授
目录:
目标导学一:百废待兴唐朝建立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目标导学二:太宗长策国力倍增
3.思考:该如何治理国家、成为明君呢?
4.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①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材料的研读,认识到贞观年间推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乱世变成了治世,社会呈现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局面,准确理解“贞观之治”的概念,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目标导学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对人物进行简介。
14岁时,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拜昭仪。655年立皇后。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