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互联网时代青年语言亚文化现象
原题(2025年3月厦门二检
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常用新奇、夸张的语言来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会形成一种风尚对
此,有人表示担忧,也有人表示理解。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精审细读
本题材料扣住互联网时代青年语言亚文化现象,以语言表达的革新与其引发的争议为
切入点,“担忧〃与〃理解〃的二元对立为思辨提供了空间。这一命题体现了时代关切,
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思辨。语言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个体表达与社会
规范的关系都是本题可讨论的范畴。
〃互联网时代是题目给定的时代背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催
生了〃玩梗〃造词〃的语言狂欢。网络热词的流行,既折射出Z世代解构权威、追求个
性的心理特质,也暴露出文化快餐化带来的思维扁平、表达失序问题。
担忧、理解、辩证看待都是可行的中心论点,但在立意时应明确、具体。若要推动思
辨走向深化,就要切问而近思〃,从数字时代的实际出发来溯源、探因、析果。
在核心论证段(立论方面,应围绕总论点构建多维度的支撑分论点。这里试举一些。
从新奇、夸张的表达风尚令人担忧〃的角度,有以下分论点可作支撑:
(-造成语言浅薄化。碎片化的表达削弱了逻辑思考能力,让深度交流成为近乎不
可能。
(二导致文化断层风险。使传统语言的美感在交流中〃退场〃,语言之美断了传承。
(三代际沟通障碍加剧。长辈无法理解网络用语。
从〃应该理解青年人的语言创新”的角度,有以下分论点可作支撑:
(-语言是社会心理的镜子。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变化本身反映了社会心理
的变化,是我们观察社会的一扇窗。新奇、夸张的语言背后也是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不
宜一禁了之。
(二共同的语言建构身份认同。青年通过共同语言构建社群归属感,这是自然而然
的现象。
(三)新陈代谢是语言规律。语义的流变本身就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不合适的词汇会
在使用中被自然淘汰,无需过于担忧。
在以上两方面观点的基础上,也可提出辩证看待的观点。如〃在守正与创新间寻找语
言之美〃等。
佳作展示:
言为心声,新奇夸张又何妨?
从〃宝宝文学〃到发疯文学〃,新奇夸张的表达先是充溢网络,又成为了现实中的
语言时尚,这引发了许多担忧和批评。或许在传统的老一辈人看来,互联网青年的交流方
式即便算不上〃离经叛道〃,也可称〃不知所谓o然而,语言本就是心灵的外显、时代
的折光。只要青年内心真挚,言语新奇夸张又何妨?
从本质而言,语言始终是流动的一溪活水,流水的折光映射一代人的心声。向历史深
处漫溯,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汉赋的铺陈华美,从唐诗的浪漫磅礴到宋词的婉约
含蓄,中华语言始终在传统与创新中迭代。放眼当今,〃我太难了〃取代冗长的抱怨,〃躺
平成为对抗内卷的暗语,看似浮夸的词汇实则是压缩了内心情绪的精华。网络热梗的流
传绝非偶然,这种解构与再造恰恰体现了〃诗言志”的文化基因。
给青年人的〃出格言语〃一点宽容吧!若追溯历史,你会发现互联网语言遭遇的批评
和百年前白话文运动遭遇的质疑如出一辙——浅薄、不实、不雅但若你真愿意静下心
来,聆听青年心声:从”我真的会谢”中听得出无奈中的克制,在“发疯文学”里看得见纾解
压力的巧智,你便会知道“网言网语〃背后是千百种难以言明的情绪光谱。进一步说,正
如唐宋文人用”诗余”之词打破格律束缚,这种语言重塑本身就是对社会规训的温柔反抗。
青年们用〃梗表达态度,看似夸张而无厘头的语言,实则却是互联网时代的《呐喊》新
篇。
诚然,过度简化表达可能导致思考浅薄,夸张用词或许会使描述失实,恶俗烂梗泛滥
更会污染语言生态。但请君勿忘,语言拥有自净能力,真正有价值的网络语言自会沉淀下
来。另一方面,我们绝非无所作为,放任自流: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的推进,媒介素
养教育不断深化,我们正在构建起规范与包容并存的引导机制。立于时代中流,在包容中
引导,在规范中创新,方能使语言之河川流不息,文明炬火代代相传。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甲骨金文到网言网语,汉语始终在流动中永生。
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固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