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pdf
文件大小:1.09 M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1.71万字
文档摘要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马新齐涛

2013-05-0315:08:10来源:《民俗研究》2012年5期

内容提要:魏晋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

期。这一时期,随着墓祀的衰歇,祭祖之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所设定的庙祭与

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发的佛教式祭祖。在此

后的发展中,庙祭与家祭汇合,演化为宗祠祭祖;寒食扫墓与佛教式祭祖继续流

行。这一演化过程的总趋势就是祭祖的官方色彩不断减弱,民间色彩逐渐强化。

关键词:魏晋隋唐时期祭祖庙祭家祭寒食

作者简介:马新,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

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祖,既是宗族中的大事,又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它上

承汉代墓祀之制,下启宋明祭祖活动的民间化。深入研究其演化轨迹,对于把握

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厚葬的转变与墓祀的式微

汉代民间的祭祖方式主要是墓祀,它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墓前祭祀,即

1/24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洒扫、祭酹、植树、筑祠、立碑等活动;二是墓内祭祀,即墓内祭祀空间的开拓

和祭奠。这是一种盛行于汉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

墓祀之盛行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它与这一时代的厚葬之风互为表里。墓祀

之盛既是厚葬的重要体现,又是厚葬之风的重要动因;而厚葬之风既助长着墓祀

的盛行,又延伸着墓祀的功能与价值。就其发展而言,墓祀与厚葬的去路也是完

全一致的,都是成于斯、败于斯。就墓祀而言,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墓前设施及祭

仪葬式,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民众所能承受的能力。如《后汉书·崔骃附崔寔传》

载,崔氏家族因竭力建坟茔、修碑祠而倾其所有,导致家业败落,贫困如洗。其

传曰:

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贫困,以酤酿贩

鬻为业。……(寔)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从殡殓。又如《许安国祠堂题记》

所记祠主许安国仅为掾属秩百石,官小位卑,其卒后,父母及三个弟弟“以其余

财,造立此堂”,“作治连月,功扶无亟,贾钱二万七千”,而且修得比较讲究。

①以许安国的家境,耗资二万七千钱,历经数月修造此祠,可能要倾其所有,甚

至部分资金要举贷大家。即便是中家的经济条件,也往往要倾囊而出。如《汉从

事武梁碑》碑文就记道:

孝子孝孙躬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

设坛墠,后建祠堂,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逶迤有章。②

当时人对修筑祠堂之重视可见一斑。所以,当时民间“众庶葬埋,皆虚地上以实

地下”③;“人力单于郦墓,玩好穷于粪土,技巧费于窀穸”④,不惜“发屋卖

业”⑤,倾家荡产。王符《潜夫论·浮侈》对此也抨击道:

2/24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祭祖制度略论

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糜。主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

糠,而牲牢兼于一奠。麋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

这样,盛极一时的汉代墓祀必然会走向其反面。

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流民无数,使民间社会的厚葬

之风难以为继。至曹操时代,为恢复经济、兼并诸侯,力倡俭约。建安二十三年

(218),曹操更是一反汉代的寝陵制度,提出对自己的陵墓“不封不树”:“古

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⑥

此后,他又进一步强调其西原高陵“禁立碑”⑦,反对厚葬。《晋书·礼志中》

载:

魏武以礼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豫自制送终衣服四箧,

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文

帝遵奉,无所增加。……汉礼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当然,曹操死后实际上还是遵循的汉制。这从后来魏文帝时“亲祠谯陵”和

将“先帝高陵殿皆毁坏”之举及曹操遗嘱家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之语可以看出。只是受财力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