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
第一单元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他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
《论语》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等,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表示成年。
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
莫春:即暮春,每年农历三月。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关于“子”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由于“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因此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可以用来纪日、纪年。
拓展: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被称为“亚圣”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是文学性最强的。因为孟轲的个性不像孔子那样深沉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反映在文章里,就不仅仅从逻辑上说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行文流畅,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使得其散文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
《孟子》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的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饱满,说理深刻透彻,行文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影响深远。
四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六经)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恒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齐宜王:名辟(pì)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