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读《教育的理由》有感.docx
文件大小:12.12 KB
总页数: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1.13千字
文档摘要

读《教育的理由》有感

《教育的理由》一书,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教育的本真模样;又如一盏明灯,驱散了我在教育实践中的诸多迷茫,引领我对小学教育展开深度思索,重新探寻前行的方向。

从“文化基础”素养的夯实来看,书中强调知识传承应是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教学里,我们有时过于侧重课本知识的机械灌输,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学生虽记住了公式、诗词,却未必领悟其内涵真谛。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在语文课堂教古诗词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背诵默写,更应通过讲述诗词创作背景、诗人的跌宕人生,让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学教学同样如此,将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实例,像用分蛋糕解释分数,用购物场景理解加减法,让知识从冰冷的书本走进火热的生活,助力学生打牢知识根基,为日后学习筑牢基石。

着眼于“自主发展”素养,书中传递出的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内生动力的理念振聋发聩。回想过往,我在班级管理中不自觉地追求“整齐划一”,统一的作业要求、学习进度,却忽视了每个孩子独特的学习节奏与天赋秉性。有的孩子对绘画极具热情且有天赋,却因繁重的常规课业,很少有时间挥洒画笔;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较快,课堂上基础知识的反复讲授让他渐感无聊。日后,我要学会“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搭建成长的“专属跑道”。设立弹性作业机制,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有拓展探索空间;开辟兴趣小组,提供绘画、手工、科技等多元领域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引领他们主动成长,培养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能力,向着全面且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参与”素养培育层面,书中提及的教育应赋予学生社会担当意识,令我感触颇深。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塑形的关键期,此前我组织班级活动多围绕校园内部,较少触及校外广阔社会天地。读罢此书,我深知应拓宽教育边界,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让孩子们在付出关爱中懂得尊重长辈、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从校园垃圾分类宣传走向社区街道清洁,使他们切身体会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树立主人翁意识,成长为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有责任感的小公民。

反思自身教育旅程,我深感愧疚与不足。过往教学过于依赖经验,按部就班,缺乏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未来,我决心以书为鉴,重塑教育理念。一方面,持续学习前沿教育理论,参加专业培训研讨,像海绵吸水般汲取新知识,为教育实践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珍视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用心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成长困惑,以爱与智慧为笔,书写他们成长的精彩篇章。我愿秉持书中精神,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里精耕细作,助力孩子们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向着教育的理想彼岸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