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三《参观动物园》(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参观动物园》,选自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各种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认知有关,学生已经对一些动物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参观动物园,可以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参观动物园,学生能够学会细致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提升语言表达和描述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够学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同时,通过动物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能力、认知水平和表达技巧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动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电视节目,对动物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较为初步,往往关注动物的外形,而对动物的行为习惯和生态环境关注较少。表达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见,但缺乏条理性和准确性。
在素质方面,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随意发言、不遵守纪律等现象。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如影响课堂秩序、降低学习效率等。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方面:
1.通过组织参观动物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和描述动物,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动物园图片、动物习性视频、动物分类图表等,以增强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动物模型,营造轻松愉悦的参观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动物故事或提出关于动物的问题,如“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为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动物?它们的特征有哪些?”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有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介绍动物园的历史和功能,讲解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举例说明:教师展示各种动物的照片或模型,举例说明不同动物的特性和生活习性。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观察并讨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动物,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巡视与指导(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参观动物园,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
-教师指导:教师分组巡视,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如动物的食性、繁殖方式等。
4.实践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动物园导览员的讲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改进讲解技巧,鼓励他们使用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
5.分组合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动物主题展览,包括展板、模型等。
-教师指导:教师提供材料和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展览作品。
6.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动物主题展览,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评价过程,强调合作精神和创意展示。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动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受。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他们最喜欢的动物。
-教师提示: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描述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动物百科全书:提供详细动物知识,包括分类、习性、分布等。
-动物纪录片:通过纪录片展示动物的生存环境、繁殖行为等。
-动物园官方网站:了解不同动物园的动物种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