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第PAGE2页共NUMPAGES27页
全域旅游背景下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区旅游政策网络分析
目录
TOC\o1-2\h\u17743摘要 1
28134引言: 1
26170一、研究背景 1
1664二、研究意义 2
25970(一)理论意义 2
17995(二)实践意义 2
19240三、研究设计 3
9481(一)研究思路 3
492(二)研究方法 3
32734(三)研究创新点 4
2986二、文献综述 4
19728(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 4
14701(二)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5
1496(三)关于政策网络的研究 6
17024(四)研究评述 7
25474三、理论基础——罗兹模型 7
1405四、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中的行动者类型和资源 8
12982(一)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行动者 8
19203(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网络的资源分布 11
21985(三)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网络下的行动者间互动分析 13
24297五、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15
6168(一)案例简介——环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 15
15394(二)案例分析——政策网络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15
15345(三)案例结论——政策网络行动者间利益均衡的实现 18
10416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19
19992(一)推动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19
19041(二)优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 20
16821七、结语 21
16928(一)研究结论 21
19675(二)研究展望 22
2850参考文献 23
28057附录: 25
1085龙门县旅游局产业股股长访谈提纲 25
1125环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土特产销售商访谈提纲 25
32035环南昆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25
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指明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能够激活被搁置在乡村地区的水土资源、生物资源、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乡村振兴重大引擎的主要原因。作为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碰撞融合而生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乡村旅游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调整当地发展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农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国家通过将乡村旅游发展列入法律条文的方式,划定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合理权限,强调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对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国家专门设立乡村振兴局,赋予了乡村旅游发展新的使命。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很多学者已将政策网络分析工具广泛地应用在公共管理领域,目前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鲜有学者将政策网络理论应用于旅游业领域,本文试图将政策网络理论应用在旅游发展领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策网络主体的互动与利益分配,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扩大政策网络理论的适用范围,深化对政策网络理论的理解。
(二)实践意义
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本文通过政策网络分析法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中的网络主体、各主体对资源的掌握情况、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及利益关系等,寻找利益均衡点,实现利益协调,为政府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对推动乡村旅游科学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横跨一二三产业,能促进城乡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各地旅游产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没有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的引导,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将失去优势。因此,为保证乡村旅游良好发展,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缓解政策网络主体的冲突,寻求政策网络主体间的合作,达成利益均衡机制极为重要。本文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及全域旅游发展政策。首先,对现有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政策网络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撰写文献综述。其次,政策网络理论进行详细阐释。在此基础上,识别参与乡村旅游政策过程的行动者,分析乡村旅游及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的政策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再次,分析选定案例中的政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