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通识教育的反思借鉴与创新.pdf
文件大小:407.2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2
总字数:约1.12万字
文档摘要

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10期

通识教育的反思、借鉴与创新

张红伟??张?怡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提出要借鉴欧美高校通识教育经验,分类别、

分层次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强化原典阅读与跨学科教学,实现通识教

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发展[2]

一体的表面分开”。所以,欧洲通识教育模式

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是以专业

通识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缘于古教育的形式实现着通识教育的理念。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的概念。美国借鉴欧洲通识教育模式,立足本土再

在古希腊,不同阶层的人享受不同的教育。自创造,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该报告

由教育是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以逻辑、语法、指出:“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

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七艺”为课程,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

对少数具有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贵族实行的精英的专家,而是培养领袖群伦的通才。学生从大

教育。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

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被赋予人文教育术的贩售,而是心灵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

的内涵。其后,科学蓬勃发展,对传统的自由[3]

博与洞明”。报告坚持了古典自由教育的理念,

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学家赫胥黎指出,但把面向对象扩展到了整个社会。随后,帕卡

大学教育不能再固守人文主义传统,必须将科德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美国通识教育改

学教育纳入自由教育或者博雅教育。纽曼在其革拉开序幕。1936年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推行

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极力维护自由教育传统,“名著阅读”计划,“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

他认为不能一味强调专业教育,博雅教育能够明不致断裂”,使“美国的共同价值观——美

使人更好地接受专业教育。以牛津大学和剑桥[4]

国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凝结”。1945年哈

大学为代表的欧洲通识教育模式是一种广义上佛委员会发表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这

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透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标志着

过几个特别设计的学科便能达成,而是必须通本土化通识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红皮书从顶

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层设计出发,明确了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

[1]

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里”。怀特海在《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制定了课程体系,规定哈佛大学

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毕业生最少修满16门课程,其中6门为通识课

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