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骨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2019年版)》。以膝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符合痹症范畴。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辨证分型。
-风寒湿痹证:膝关节疼痛、肿胀,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风湿热痹证:膝关节疼痛,痛处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血痹阻证:膝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肿胀,肌肤紫暗,或有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肝肾亏虚证:膝关节疼痛,酸软无力,屈伸不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2010年发布的《膝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
-X线片(站立位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
-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ml。
-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
-晨僵≤30分钟。
-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满足以上1、2或1、3、5、6条或1、4、5、6条者,可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痹证:膝关节疼痛、肿胀,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2.风湿热痹证:膝关节疼痛,痛处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瘀血痹阻证:膝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肿胀,肌肤紫暗,或有瘀斑,关节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4.肝肾亏虚证:膝关节疼痛,酸软无力,屈伸不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剂: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加减:疼痛较甚者,加制川乌、制草乌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薏苡仁、防己、泽泻以利水消肿;风邪偏盛者,加防风、羌活以祛风通络。
2.风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
-加减:若高热、口渴甚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以清热滋阴;关节红肿甚者,加牡丹皮、赤芍、忍冬藤以凉血清热;热毒炽盛者,加黄连、黄柏、黄芩以清热解毒。
3.瘀血痹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没药、羌活、五灵脂、当归、香附、牛膝、地龙。
-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姜黄以增强止痛之力;关节肿胀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剂: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杜仲。偏阳虚者,用右归丸;偏阴虚者,用左归丸。
-加减: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桑寄生、狗脊以增强补益肝肾之力;关节疼痛甚者,加独活、木瓜、防风以祛风通络止痛。
(二)中药外治法
1.中药熏蒸
-药物组成: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桂枝、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等。
-方法:将药物碾碎,装入布袋,放入蒸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热敷于膝关节局部,温度以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适用于风寒湿痹证、瘀血痹阻证。
2.中药贴敷
-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细辛、马钱子等,研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剂。
-方法:将药膏均匀涂抹在膝关节周围,厚度约0.5cm,用保鲜膜覆盖,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周2-3次,5次为1疗程。
-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