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鼠疫疫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疾控中心在应对鼠疫疫情时的应急准备、监测预警、疫情处置、保障措施等工作。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强化鼠疫监测与预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鼠疫发生风险。
2.快速反应: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处置疫情,减少危害。
3.科学应对:依据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规范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4.联防联控: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疫情。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疾控中心鼠疫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领导、指挥和协调鼠疫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职责分工
1.应急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信息收集与报送、会议组织等工作。
2.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开展鼠疫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密切接触者。
3.实验室检测小组:承担鼠疫样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工作。
4.消杀灭小组:指导实施疫点及周边环境的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5.健康教育小组:开展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6.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调配及车辆等后勤保障工作。
三、监测与预警
(一)监测
1.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设置监测点,定期开展鼠间鼠疫疫情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鼠密度、鼠体蚤指数、鼠疫菌感染情况等。
2.人间鼠疫监测
-加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传染病报告系统监测,及时发现疑似鼠疫病例。
-对来自鼠疫疫区或有鼠疫疫源地暴露史的人员进行主动监测。
(二)预警
1.根据鼠疫监测结果及相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2.当出现鼠疫疫情发生风险升高迹象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应急响应准备。
四、疫情报告与处置
(一)疫情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鼠疫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同时,以最快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二)疫情处置
1.核实诊断
-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对病例进行核实诊断。
-采集患者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现场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等。
-绘制疫情传播链,分析疫情扩散风险。
3.疫点处理
-对确诊病例所在的疫点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实施医学观察。
4.扩大监测
-根据疫情情况,扩大鼠疫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项目。
-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隐患。
5.应急接种
-对鼠疫高风险人群实施应急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6.疫情控制效果评估
-定期对疫情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五、应急保障
(一)物资保障
1.储备充足的鼠疫诊断试剂、消杀灭药品、防护用品、疫苗等应急物资。
2.建立物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补充和更新物资。
(二)技术保障
1.加强鼠疫防控技术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2.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鼠疫防控技术研究,提高应对能力。
(三)人员保障
1.组建鼠疫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2.确保应急队伍人员充足,随时能够投入疫情处置工作。
(四)经费保障
安排专项鼠疫防控经费,用于监测、疫情处置、物资储备等工作。
六、培训与演练
(一)培训
1.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鼠疫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
2.培训内容包括鼠疫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消杀灭技术、个人防护等。
(二)演练
1.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鼠疫应急演练。
2.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队伍实战能力。
七、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疾控中心负责修订和解释,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修订完善。
(二)预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