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合金设计及其熔炼第二章炼钢原理及熔炼技术.ppt
文件大小:12.96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1.23万字
文档摘要

第三章真空熔炼原理与技术真空熔炼包括真空铸造,是一种生产难熔、稀有和活性金属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高纯度、高质量金属材料的现代熔炼技术。真空冶炼的突出优点是能得到高纯洁度、高质量的熔铸合金,具有气体含量低、夹杂物少且尺寸小,加工性能优异等特点。高温合金,热电合金,磁性合金,活性金属钛、锆,难熔金属钨、钼、钽、铌,镍及其合金等,都采用真空重熔法生产。利用炉外真空处理,可降低熔体的气体和夹渣,提高铸锭质量。第2节真空熔炼热力学第1节概述真空熔炼有利于形成气相产物的化学反应进行,促进部分氮化物及氢化物的热分解,因而具有提纯作用强、杂质易挥发、去气效果好、脱氧能力强等特点。真空熔炼过程,反应在不断抽气的低压条件下进行,气体产物可及时排除,使化学反应始终按正向进行,气体在恒温条件下的状态方程:PV=nRT,真空挥发过程的自由焓变化为:真空度越高,挥发物质的平衡分压越小,自由焓负值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第3节真空熔炼动力学3.1金属的挥发3.1.1金属的挥发过程真空熔炼的特点之一是熔体组成易于挥发。元素的挥发速度与该元素的蒸气压及活度成正比,金属挥发及烧损量随着温度升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随着熔池面积的增大而增加。金属的挥发过程包括:原子从钢液内部通过边界层迁移到钢液表面,2.钢液表面发生从液相转变成气相的气化过程,以及逆反应凝聚过程,3.挥发物质通过气相边界层迁移到气相内部。图3.1铁液中各元素的挥发反应速度常数(kA)和传质系数(kd)3.1.2金属的传质系数真空下,钢液中元素的扩散系数和传质系数大致相同,约为0.02-0.03厘米/秒。粗线kd以下的元素,挥发反应速度常数小于传质系数,总的挥发过程由表面挥发反应所控制,元素在表面的浓度近似等于钢液内部的浓度。在粗线kd以上的元素,挥发反应速度常数大于传质系数,总的挥发过程由边界层传质速度所控制。在恒温下,若挥发过程由液相边界层扩散所控制,则i元素的挥发速度为:可见,熔池面积大,熔炼温度高、时间长,元素的挥发损失增大。K--传质系数,随温度升高及压力降低而增大,在保护气氛熔炼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3.2脱气真空脱气的特点是脱氢、脱氮效果好。脱气速度可用下式表示:积分后为:可知,真空感应炉的坩埚因熔池面积小且深度大,不利于挥发去气,但由于电磁搅拌作用,增大界面的表面积,故去气效果仍然较好。脱氮主要靠界面处氮化物的分解。提高真空度对脱氮有利,但对脱氢效果并不明显。实践表明:脱氢所需真空度并不高。--分别为熔体及界面处元素i的浓度;K--传质系数,d--界面层厚度;D--气体原子在熔体中的扩散系数;C0、C1–分别为:t=0及t=t时熔体中的气体浓度;C2--界面处熔体中的气体浓度。3.3脱氧氧化物分解压很低,提高真空度脱氧几乎不可能,只能靠脱氧剂进行脱氧处理。真空脱氧特点:所有形成气体产物的化学反应均能达到脱氧的效果,故脱氧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且脱氧效果良好。碳作脱氧剂,可还原所有氧化物。碳在真空下的脱氧能力是在大气下脱氧能力的100倍,脱氧能力远高于铝、硅,其原因是碳的脱氧产物是CO气体。从动力学因素考虑,碳脱氧在熔体中形成CO气泡时,会受到炉气压力、液柱静压力及熔体表面张力的影响。采用碳及其它脱氧剂进行脱氧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当熔体含有钛、锆、铌等时,采用碳脱氧可形成稳定碳化物,铸锭易形成闭合孔洞,使CO气泡不易逸出而使熔体脱氧不完全,并形成碳化物夹杂。2)真空熔炼时,碳与坩埚中A12O3相互作用,会使熔体中铝、硅增多,缩短坩埚寿命,熔体中的残留碳也会污染金属。应注意元素的烧损和补偿。如:含l%Zr的锆合金在电子束炉熔炼时,由于形成ZrO并挥发,使熔体中[O]由0.15%~0.2%降至0.02%~0.03%,但锆损失约90%,因此,应补充元素Zr。分别为基体金属氧化物和脱氧元素氧化物的蒸汽压,第4节真空感应炉熔炼技术4.1概况真空感应炉是在真空条件下,用感应电炉进行熔炼和浇注的一种方法。真空感应电炉炉体部分构造示于图3.2。图3.2真空感应炉工作原理1-绞盘,2—炉料,3,10—阀门,4—熔炼室,5—加料斗,6—感应器,7—弹簧,8—卸锭门,9—锭模,11—升降机构,12—旋转台,13—机械泵,14—扩散泵操作时,先打开炉盖,将炉料装入坩埚内,盖好炉盖.并加以紧固。然后开动真空泵,抽去炉壳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