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本课以藤野先生为主线,讲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故事,展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品质,以及作者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精神营养,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藤野先生》,提高学生理解记叙文的能力,学会捕捉关键信息,分析文本结构,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优秀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尊重多元文化、关爱他人的品质,以及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意与感激之情,以及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举例:分析文中“我平生以来,只在他面前丢脸”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
-举例:分析文中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行为的描写,如何体现其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的特点。
2.教学难点
-鲁迅独特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鲁迅的文学语言往往含蓄而深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举例:解释“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讽刺手法。
-理解文章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可能对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缺乏了解,难以把握文章的深层意义。
-举例:讲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来源和对藤野先生的敬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背景和《藤野先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3.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或视频资料,展示鲁迅的照片、作品插图和相关历史背景,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应用:利用语文教学软件,进行课文阅读、问题讨论和作业布置,提高教学效果和互动性。
3.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本分析工具、学术论坛等,拓宽学习渠道和视野。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课学习的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回忆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藤野先生》的背景,包括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藤野先生的生平。解析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如“我平生以来,只在他面前丢脸”,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事例,如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展示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关爱学生。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藤野先生对鲁迅产生了哪些影响?”“文章表达了哪些对藤野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独立完成一篇关于《藤野先生》的短文,描述藤野先生的品质和对作者的启示。
-教师指导: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供必要的写作建议。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鲁迅散文的特点和《藤野先生》所传达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5.作业布置(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选择一篇感兴趣的散文,写一篇读后感,重点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要求下节课前提交。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鲁迅生平介绍:提供鲁迅的生平年表,详细介绍其成长背景、文学创作历程以及社会活动参与情况。
-鲁迅其他散文作品:《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以及《呐喊》、《彷徨》中的短篇小说。
-鲁迅作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