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观念、行动和反思.pptx
文件大小:286.55 KB
总页数:4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2.99千字
文档摘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沈克强;一、观念;既是一个研究项目,更是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研究和工作一体化。;?课程改革中的“校本”,首先是学校发展的“校本”。没有学校发展的“校本”意识,就没有对课程改革的“校本”的自学追求,也就没有“校本”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品质。;政府:宏观指导、依法管理、提供服务

学校:依法办学、明确职责、自主发展;?“校本”蕴涵了学校和课程管理,学校和课程本身关系的重要调整,它意味着一种权力,一种责任和一种个别性。;?由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的转变,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对这个文化空间进行“校本”考究。学校之本其实是文化。;?学校教育具有实践本性,“校本”意味着实践为本。学校和教师必须拥有“实践的智慧”。;?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如果不从系统地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入手来解放教育生产力,任何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都只能是‘改良’、‘挖潜’”。(“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具有:田野特点、临床经验、草根气息

需要:人类学的眼光和社会学的想象力

反映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意味;“课程领导意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管’、‘监控’,倡导组织应该是一个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沟通和交流、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组织,它向对课程实施过程负有权职的学校和教师开放,确保他们有相当的权力进行课程决策;向实践开放,在与实践情景的互动中不断修正、完善课程改革内容;它偏重个人空间,通过领导者的影响和声望以及对下属积极性的调动、需求的满足、创造性的尊重,来引导下属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它追求意义的创造,是过程取向的,是人类根植于生活世界的基本需要――‘实践兴趣’的表达”。(靳玉乐赵永勤);——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行动;1、普及“以校为本”和???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思想,加深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识;(1)贯彻落实:

《常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见》

《常州市教育局行政主动服务学校发展的工作意见》;(5)引导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2、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一批指导性文件,形成制度框架。;(3)相关的文件、政策

《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

《关于建立教研协作片的工作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意见》

《关于建立学科教研基地的工作意见》

《关于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制度的意见》

出台了具有新的价值导向的学校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校本教研先进学校评选、奖励制度。

把文件、政策转化成了工作和运作机制。;(5)武进教育城域网教科研网站,资源库、专业服务、交流平台建设;以单独建制的学校为实践主体,在此基础上:;(3)建立示范初中、实验小学协进会;(6)设立、挂牌一批学科教研基地;?(1)对校长的角色期望

“五个一”制度

《推进课改:校长课程领导的角度》

要求:学校进入研究状态,教育进入变革状态;(4)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制度。

;(5)改造学校的文化生态,努力形成民主的、开放的、合作的、共同生活方式,增强团体动力。;(6)聚焦课堂、走进田野、置身临床、讲求真实、突出行动、培育眼光,重新厘定学校教研的对象和价值追求,创新形式和方法。;?以课例为载体和行为跟进;

?调整和改进集体备课,丰富其内涵;

?教学周记和叙事,增强反思意识和能力;

?主题式教学观摩,同课合作交流;

?学术沙龙和专题研讨,问题交流中心、会诊;

?案例分析和微格教学;

?合作的课程开发,项目组;

?课改讲坛和论文答辩;

?课题研究,经历完整过程

?书香校园

……;要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实质,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境界。最为关键的是要努力使老师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培植学校的学术传统。;5、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骨干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努力实现专业引领力量的本地化。;(1)教研室工作职能和教研员的角色转换

教研室新增人员实行了公开招聘录用;(6)加强学校、教师与高校、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共建。;三、反思;1、长期习惯了的自上而下、行政主导、威权、统一;2、教研机构的转型:如何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教育服务,而不仅是倡导、要求;3、学校的能力建设问题;4、正确评估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职业生活状况;5、面对追问:这些形式以前也一样搞,提不提“以校为本”有什么区别?是标签?

;“当代行动研究在‘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以及‘解放的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