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废气的处理铀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废气的处理铀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废气,一般可通过改善操作条件和通风系统得到解决。实验室废气的处理在进行化学、金相和生物操作的核研究实验室中会有放射性排气和颗粒物产生。因此,有关的实验工作均应在装有收集废气的手套箱或热室内进行,通常是将送入各手套箱或热室的进气加以调节,使之经过玻璃纤维过滤器,以去除大颗粒和粉尘,然后通过高效过滤后再排出废气。燃料后处理过程的废气处理燃料后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大部分是放射性碘和一些惰性气体。可采用综合处理法以控制碘的排放量,即将燃料冷却90—120d,以待放射性衰变,然后用活性炭或银质反应器系统去除大量挥发性碘。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放射性固体废物可采用埋藏、煅烧、再熔化等法处置。如果是可燃性固体废物则多用煅烧法。若为金属固体废物则加以去污或再熔化法处置。埋藏场地的选择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应置于经常的监控之下。该地区在长时期内不准有居民进入,并禁止放牧。沟槽内埋藏的固体废物,应回填1m以上的覆土。若是处置放射性废液时,应在埋藏前加以固化。固化方法有水泥固化法、沥青固化法和玻璃固化法。煅烧通过焚烧可使可燃性固体废物体积减小10~15倍,有时甚至减小得更多,焚烧法对放射性有机体的处理更为有利。高温煅烧法可将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生成安全稳定的金属氧化物,以便于贮存或埋藏。固体废物的高温处理需要有良好的废气净化系统,因此费用昂贵。再熔化受放射性沾污的设备、器材、仪器等钢铁金属制品,可选用适当的洗涤剂、络合剂或其他溶液擦洗去污,以减少需要处理的废物体积,用喷涂法可以消除大部件的表面沾染。必要时可在感应炉中熔化,使放射性元素固结在熔渣之内,从而免除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切尔诺贝利的教训1986年4月26号,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4号反应堆因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严重爆炸,造成31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受到严重的放射性辐射,成为人类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悲剧。事故发生后,国际上召开了不少会议,评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最具权威性的是1996年4月在维也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切尔诺贝利事故10年大会”。大会报告认为,这起事故共造成30人死亡,其中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照射,另外2人死于爆炸;其长期的健康效应,根据10年的观察,除儿童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外,迄今尚未观察到可归因于这起事故的其他任何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和由该事故引起的遗传效应,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环境后果,大会报告的结论是,这起事故后的头几个星期内、核电站厂址周围10km内的针叶树和某些小哺乳动物,曾接受到致死的辐射剂量。到1986年秋天.辐射刑量率已降列最初的1%。1989年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恢复。没有观察到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影响。那么引起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具体技术原因是什么呢?核能专家认为,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该核电站所采用的核反应堆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运行人员执行的实验程序考虑不周和违反操作规程也是导致这次事故的原因。但追溯其根本原因应归功于原苏联核电站主管部门安全意识淡漠,因为这种堆型的上述设计缺陷早已为人所知.但未引起重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核电发展历史上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故,尽管它的发生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它给核电蒙上的阴影,至今还没有消除。对这起事故的后果进行实事求是的估价,对产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核电将会得到更加稳步的发展。事实上,从1986年以来,国际上加强了核安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国进一步完善核安全法规和标准,改进核电站的设备和系统.完善运行规程和各种运行文件,重视人员培训,加强安全教育,核电站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各国加强了核安全监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化核安全监督,核电的安全性和良好运行记录必将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给了我们什么教训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市发生9级大地震,近3万人死亡,1百万房屋被毁。地震发生后引发海啸,导致日本东电公司在福岛的核电站发生断电,引发核泄漏,泄漏的程度近似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年以后,回顾福岛的大灾害,福岛给了我们什么经验和教训?据国家地理报道,福岛核电站的由于地震和海啸的影响导致断电,核反应堆离里的冷却水无法循环,核反应堆的核燃料因没有降温措施,温度急剧升高,引发3次爆炸,致使大量的核辐射发生。在全世界和日本政府高度关注事故期间,东电公司拒绝向媒体透露事故的发生状况,坚持认为核电站的设计坚固合理,有应急能力,不会导致爆炸;当日本首相向东电的决策层质询时,东电公司提供的专家认为不需要撤离,导致日本政府无法做出疏散撤离的决定,致使大批当地和附近的居民仍滞留在辐射范围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