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灰土换填施工方案.docx
文件大小:40.88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4.71千字
文档摘要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点]

3.换填部位:[明确换填的具体区域,如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等]

4.换填面积:[计算得出的换填面积数值]平方米

5.换填厚度:[设计要求的换填厚度,一般为一个固定值或取值范围]厘米

6.灰土比例:3:7(体积比)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文件。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

4.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相关技术资料。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了解换填部位的地质情况、设计要求及质量标准。

-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控制要点及安全注意事项。

-测量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放线,确定换填区域的边界,并设置明显的控制桩和水准点。

-对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石灰和土的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材料准备

-石灰:宜选用Ⅲ级以上新鲜块灰,使用前1-2天消解并过筛,粒径不得大于5mm,且不得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及其他杂质。

-土:应采用粉质粘土或粉土,土料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土料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

-其他辅助材料:如用于夯实的石夯、蛙式打夯机、振动压路机等施工机械及检测工具,如环刀、天平、灌砂筒等。

3.现场准备

-清除换填区域内的障碍物,如杂草、树根、建筑垃圾等,并将场地平整至设计标高。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材料堆放场地和机械设备停放位置,确保施工场地交通畅通。

-在换填区域周边设置排水设施,防止雨水流入换填区域内,影响施工质量。

四、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铺摊灰土→分层夯实→质量检验→成品保护

2.施工要点

-基底处理

-对换填区域的基底进行平整和夯实,使其符合设计要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

-如基底存在软弱土层或局部不平整,应进行换填或夯实处理,确保基底坚实可靠。

-检查基底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如不符合,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分层铺摊灰土

-根据设计要求的灰土比例,计算出每车石灰和土的用量,采用机械或人工配合进行灰土的拌合。

-拌合时应将石灰和土充分搅拌均匀,颜色一致,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通过击实试验确定)±2%范围内。

-分层铺摊灰土,每层铺摊厚度不宜超过300mm,铺摊时应采用水准仪进行控制,确保厚度均匀一致。

-铺摊过程中应避免灰土出现离析现象,如发现离析,应及时进行处理。

-分层夯实

-采用机械或人工进行夯实,夯实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确定,一般不少于3-4遍。

-夯实顺序应从边缘向中间进行,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接,纵横交叉。

-夯实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夯击力度和速度,避免出现过夯或夯击不实的情况。

-每层夯实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灰土的铺摊。

-质量检验

-灰土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通过环刀法或灌砂法进行检测。

-每层灰土夯实完成后,应在其表面随机选取不少于3个点进行压实系数检测,压实系数应满足设计规定值。

-灰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如含水量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夯实。

-灰土的灰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EDTA滴定法进行检测。

-成品保护

-灰土夯实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或采取覆盖等保护措施,防止雨水、暴晒等对灰土造成破坏。

-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已换填好的灰土区域进行扰动,如必须进行作业,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五、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基底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灰土的配比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规定值。

-灰土的灰剂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

2.一般项目

-灰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范围内,允许偏差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