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俩?^习中瓣策略
表1小学阶段常见的量
人民币元、角、分
数与
时间时、分、秒、年、月、日
代数
质量克、千克、吨
长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图与面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
几何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毫升、升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所以,一线数
学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以体验式学习为支架,结合教学实践分别
从量感的概念及特点、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量感的价值、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操作三个方面进行论
述,使抽象静态的量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活动转变为动态可感知的,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建立知识间的联
系,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量感;数学教学
一、量感的概念及特点
量感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估测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量
感”最早广泛地应用于美术、建造领域,这些领域将“体感”“量感”“质感”合称为雕塑的三种语言,其中把“量感”界定为对量
的感觉,比如山峦虫蚁的大小,石块羽纱的轻重等。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数学领域将“量感”界定为个体不借助测量工
具,凭借主观经验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选择某个单位表示量的大小。从对量感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量是客观现
实所存在的,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量感是对量大小估测的一种感觉。由此,个体的主观经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量的准
确性。
在小学中常见的量主要分布在“数与代数”“图与几何”两个模块中,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同一类量之间都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将这
些量分布在不同年级或不同学段,如有关时间的量,时、分、秒、年、月、日贯穿于小学一到三年级,学生如何建立起
这些量与量之间的联系?除了秉持现在基础教育所强调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单位量、标准量、量的度量的建立也是沟通
量与量之间的有效桥梁。
二、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量感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著名数理逻辑学家皮亚杰认为,数学是对结构的构建而建立起来的。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学
生构建有关量的知识体系。在小学阶段,可以将涉及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量的概念,即某一类
量表示什么,含义和作用,如有关长度的量表示物体的长短,有关质量的量表示物体的轻重,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计量单
位产生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量的进率,即同一类量之间的关系,如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时间单位时、分、秒,目的在于
打通量与量之间的隔阂,建立联系,成知识网络;第三部分量的运用,这一部分也是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量
感培养的重要性及价值的部分。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
小学阶段有关量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数与代数”“图与几何”两个领域,包含了长度、时间、货币、质量、面积、体
积等。学生对量概念的学习主要来自课堂教师讲授和生活经验两条途径,学校的系统学习虽有助于学生对量的理解更系
统规范,但学生在学习后依然容易出现单位混淆的情况,如不能选择合适的量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别是量前数量叠加后,
如一艘货轮的载重量到底是选择5000千克还是5000吨,或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
量的理解停留在识记阶段,未内化其本质含义;另一方面,部分课堂教学偏重讲解,学生对量的体验不够,未能找到熟悉
的参照量进行对比。由此,在量的学习中采用体验式学习刚好能弥补这一短板,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量感,丰富
学生对量概念和量大小的感知。
(三)有助于学生建立估测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在学生估测意识建立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学生对量的感悟,这种感悟一方面是依靠先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