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判断并说出什么样的分法是平均分。
-使学生学会将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能正确地平均分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
-能准确判断平均分的情况,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2.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小熊过生日,它邀请了一些小伙伴来参加生日派对。小熊准备了一些糖果要分给小伙伴们。
-提出问题:小熊想把这些糖果分给4个小伙伴,它该怎么分呢?
2.引导思考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出课题:分一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动手操作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糖果(数量足够),让学生尝试将糖果分给4个小伙伴(可以用小棒代替糖果,用其他物品代替小伙伴)。
-学生分完后,展示不同小组的分法。
-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法,思考哪种分法最公平。
-展示两种分法:一种是每个小伙伴分到的糖果数量不一样多;另一种是每个小伙伴分到的糖果数量同样多。
-提问:哪种分法能让每个小伙伴都满意呢?为什么?
-引出概念
-教师总结:像这样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例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12个圆片代替苹果,尝试将它们平均分成4份。
-学生分完后,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分法
-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可能出现的分法:
-一个一个地分,每次分一个,直到分完。
-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
-先三个三个地分,正好分完。
-比较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分法,哪种分法更简便?
-教师总结:在平均分物体时,可以根据物体的数量和份数,选择合适的分法,尽量使分的过程简便。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上的试一试: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法。
-请学生上台展示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平均分的。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判断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展示题目)
-把8个面包分成4份,每份分别是1个、2个、3个、2个。
-把9个气球分成3份,每份都是3个。
-把10本书分成2份,一份4本,一份6本。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展示题目)
-有15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个。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