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溶解的多与少(说课稿)-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科学大象版“3.4溶解的多与少”。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固体溶解在液体中的规律,与之前学习的“3.1溶解”和“3.2溶解度”等内容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溶解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探究溶解现象,学生将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课程将强调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科学的尊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固体溶解在液体中的规律,包括溶解度、溶解速度等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
难点:
1.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将实验观察结果与溶解规律相联系,形成科学解释。
解决办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如何控制变量,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溶解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溶解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溶解规律的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介绍溶解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过程,加深理解。
2.设计“溶解速度比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不同固体在相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激发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溶解现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溶解过程。
4.通过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探究溶解规律,培养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溶解的多与少”,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有的糖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溶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溶解的多与少,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固体溶解在不同液体中的视频,引出“溶解的多与少”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溶解度、溶解速度等概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溶解速度比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固体的溶解速度。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并记录溶解现象。
提问与讨论: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溶解的多与少的概念。
实践活动法:设计“溶解速度比赛”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现象。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的多与少的概念,掌握溶解现象。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溶解的多与少”,布置作业,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溶解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溶解的多与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