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一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语文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和复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的美好词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例如“园地四”中的儿歌《小猴子下山》,要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的心理变化。
②学会生字,并能运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如“园地四”中的生字“摘、跑、追、扔、懒”,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识记和运用。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够通过图片或表演的方式复述故事情节,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小猴子三心二意的性格特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讨论,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寓意。
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创造简单的文学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③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小猴子为什么失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角色情感,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小猴子下山》的插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4.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有没有喜欢的小动物?”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词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生字词,如“摘、跑、追、扔、懒”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小猴子的行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的行为特点,如“小猴子为什么会失败?”
-角色扮演:教师邀请几名学生扮演小猴子和其他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填空、改写句子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教室,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故事寓意等。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预习下一节课的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签字,确保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有没有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小猴子下山》。”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教师详细讲解《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生字词,如“摘、跑、追、扔、懒”等。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小猴子的行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节。
-举例说明: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生字词的运用,如:“小猴子摘了桃子,扔了西瓜。”
-互动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的行为特点,如“小猴子为什么会失败?”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讲解故事寓意。
-角色扮演: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扮演小猴子和其他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填空、改写句子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练习题包括:
1.小猴子摘了______,扔了______。
2.小猴子为什么______?
3.小猴子最后______。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教室,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故事寓意等。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