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9纸》说课稿-2024-2025学年湘科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湘科版2024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材料:9纸》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对纸的特性、用途及其环保意识为核心。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引导,激发学生对纸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纸的起源、制作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纸的特点,让学生对纸有更全面的了解。
3.开展纸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纸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4.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纸的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通过总结讲解,巩固所学知识,布置相关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环保意识素养:通过了解纸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环保问题,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3.信息素养:引导学生从教材、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纸的相关信息,提升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4.创新思维素养:鼓励学生在纸的实验活动中发挥想象,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一年级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如纸、木头、塑料等。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关于材料的简单分类和特性,对纸的基本用途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新事物。他们对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倾向于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在能力上,他们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维持其学习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纸的物理性质和制作过程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实验操作可能需要一定的精细动作能力,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挑战。
-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可能难以短时间内建立起深刻的环保意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以讲解纸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2.教学活动: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纸的特性;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纸的环保问题,增强互动和合作。
3.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纸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以及环保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觉体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放关于纸的起源、种类和用途的资料,要求学生预习。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纸制品?”“纸是如何制作的?”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反馈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初步了解纸的相关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并记录预习问题,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等工具,方便学生交流和反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纸制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纸的特性、制作过程和环保意义。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纸的实验,如吸水性测试,让学生直观感受纸的特性。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纸的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纸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设计关于纸的环保小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关于纸的历史和环保的视频和文章,供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制作环保小报。
-拓展学习: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文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