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家乡的物产,学生能够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培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家乡的故事,促进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家乡的物产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常识和生活经验,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家乡特产。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家乡的物产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家乡的物产,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有待提高,本课的教学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学习和探索家乡的物产。
在素质方面,二年级学生的情感态度较为单纯,易于被家乡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所触动,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但他们的意志力和耐力相对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坚持精神。
在行为习惯上,二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尚需加强,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录音笔。
2.课程平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家乡物产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网络信息。
4.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美好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家乡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为学习本节课的家乡物产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家乡物产的相关知识,包括物产的种类、特点、生长环境等。
-举例说明:教师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特色物产,如水果、蔬菜、工艺品等,帮助学生理解。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家乡物产的相关问题,如物产对家乡人的影响、物产的经济价值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物产的了解,并制作展示卡片。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展示卡片,确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家乡物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家乡物产的魅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了解家乡的物产,收集相关信息,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阅读有关家乡物产的书籍或文章。
教学过程详细内容如下:
(一)导入
1.教师展示家乡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分享对家乡的美好印象。
2.学生分享家乡的美丽风景、特色建筑、民俗文化等。
3.教师总结:家乡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热爱家乡,了解家乡。
(二)新课呈现
1.教师讲解家乡物产的相关知识,包括物产的种类、特点、生长环境等。
2.展示家乡特色物产图片和视频,如水果、蔬菜、工艺品等。
3.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家乡物产的相关问题,如物产对家乡人的影响、物产的经济价值等。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物产的了解,并制作展示卡片。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展示卡片,确保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四)课堂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家乡物产的重要性。
2.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展示家乡物产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了解家乡的物产,收集相关信息,下节课进行分享。
2.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阅读有关家乡物产的书籍或文章。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物产,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