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数一数(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数一数(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三单元《数一数(一)》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数字0-10,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数数、认数,并能够进行简单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数与数量关系,体验数的抽象。
2.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使用数字和运算符号进行数学表达,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数的加减运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数数和几何图形识别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图形和概念的直观理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数的加减法意义,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则。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实物操作、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的加减法意义,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运算。
2.难点: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
突破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加减法。
-利用教具,如计数器、点子图等,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卡片、计数器、点子图等教具,以及与加减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操作卡片等,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室前部设置展示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场景,如钟表、价格标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10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实物演示和口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0-10的数字。
-举例说明:用具体的例子,如苹果、铅笔等,展示如何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互动探究:分组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练习和巩固。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教师指导: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求家长监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展示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场景,如超市购物、餐厅点餐等,提问学生:“你们能找到这些场景中的数字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字?你们还记得加减法是怎么做的吗?”
-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使用实物和图片,向学生展示0-10的数字,并逐一讲解它们的顺序和写法。
-举例说明:以苹果和铅笔为例,展示如何用加减法计算总数或剩余数量。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数字卡片和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加减法游戏,互相出题并解答。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和计算题。
-教师指导: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加减法运算。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完成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找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