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加、减混合》(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3.4加、减混合》,来自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加法和减法运算进行混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混合运算的顺序、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感:通过解决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性和数的操作能力。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运算顺序的判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应用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4.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规划和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②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教学难点:
①学生可能对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理解不透,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来强化。
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数学运算与具体情境相结合,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③学生在遇到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可能对括号的作用和运算顺序感到困惑,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反复练习来克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PPT演示文稿,包含加、减混合运算的示例和练习题,以及与生活情境相关的图片。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但应准备一些小物品(如计数棒、小玩具等),用于直观演示加、减运算过程。
4.教室布置:合理安排座位,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动,同时确保黑板和投影设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购物小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加、减混合运算的兴趣。提问:“谁能告诉我在这个小票上,我们一共花了多少钱?”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加、减混合运算来计算总价。
-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5分钟)
-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顺序,使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讲解。
①展示例题,如“3+2-1”,引导学生观察运算顺序。
②讲解先加后减的规则,并板书运算过程。
③重复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讲解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使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讲解。
①展示例题,如“2+(3-1)”,引导学生观察括号的作用。
②讲解先计算括号内的运算,再进行外部的加、减运算。
③重复讲解,确保学生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共同完成。
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运算顺序和过程。
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③各小组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个体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①学生独立练习,巩固新知识。
②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
①教师提问:“如果一个苹果加上两个香蕉再减去一个苹果等于多少?”
②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解释正确答案。
-互动环节:进行一个小游戏,如“快速问答”,教师展示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①教师展示题目,如“4+5-2=?”
②学生快速回答,教师确认答案是否正确。
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5.拓展与应用(5分钟)
-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①教师展示一幅购物清单,要求学生计算总价。
②学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进行计算。
③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总结与反馈(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和顺序。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
-加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计算。
2.加、减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