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草原》(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课《草原》(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02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草原》一文,选自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五四制2024)第二单元。课文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风土人情。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体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之前学过的《草原》诗歌,更深入地了解草原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同时,本文的表达手法和情感抒发与六年级学生已掌握的文学鉴赏能力相匹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草原》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草原》诗歌与散文的不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一文所表现的草原之美,培养其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
4.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草原》一文,使学生了解草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理解《草原》一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解释:
-核心知识:通过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草色”和“遥看”之间的视觉距离对比,以及“近却无”所表达的距离感,从而掌握比喻手法的运用。
-精简扼要:强调《草原》一文中对草原的描写,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和壮丽,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理解并分析《草原》一文中的情感变化和深层含义。
-突破对散文中抒情、描写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举例解释:
-难点内容:课文中的“蒙古包外有人笑,蒙古包里有人哭”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里的情感变化和深层含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反映了草原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突破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情感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抒情句子的情感色彩,如“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留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草原》课文电子版、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视频播放、互动讨论、朗读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提出问题:“你们对草原有什么了解?草原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已知信息,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草原》。
2.讲授新课(20分钟)
-教师展示《草原》课文,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如从对草原的赞美到对草原人民生活的描述,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用时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回答,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纠正。
-用时3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草原,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想法。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草原的短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6.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鼓励学生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练习、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拓展核心素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