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3课 数据有关联(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docx
文件大小:22.3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43千字
文档摘要

第13课数据有关联(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第13课数据有关联(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1.数据的分类

2.数据的关联性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数据的展示与分析

5.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展示数据。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5.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数据分析和展示任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数据的分类与关联性理解: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数据的特点及其相互关联性。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强调学生掌握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技巧。

难点:

1.数据分析的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将数据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特别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数据分析的实际意义有一定难度。

2.数据展示的创意性:学生在展示数据时可能缺乏创意,难以制作出吸引人的数据图表。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教学,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分类和关联性的重要性。

2.采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提供多种工具和模板辅助。

3.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供多样化的数据展示方法,如图表、故事板等,同时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配备操作系统及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Word或WPS。

2.课程平台:学校信息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源和学生作业提交。

3.信息化资源:在线数据收集工具,如在线问卷调查平台。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白板,用于展示数据和图表。

5.教学材料:打印的数据收集表、整理表格模板、数据展示模板。

6.实物教具:数据卡片或小卡片,用于模拟数据收集和分类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现象,如天气预报、超市购物等,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学生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所见过的数据及其用途。

4.用时:5分钟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数据的分类:介绍数据的基本概念,讲解数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如数值型数据、文本型数据等。

2.数据的关联性:通过实例讲解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年龄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步骤,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以及数据整理的技巧。

4.数据的展示与分析:介绍数据展示的常见形式,如图表、表格等,并讲解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展示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市场分析、城市规划等。

6.用时:1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展示。

2.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数据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4.用时:10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用时:5分钟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出与数据相关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4.用时:5分钟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教师示范:教师演示一种新的数据展示方法,如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

2.学生实践:学生尝试使用新的方法展示数据,教师给予指导。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4.用时:5分钟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3.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