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折扣问题》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折扣问题》,属于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第六单元“百分数”的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百分数的基础上,已掌握了如何计算百分数和折扣的关系。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折扣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折扣的意义,学会分析折扣与原价的关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消费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折扣问题之前,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基础知识。他们能够理解分数和小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仍然保持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实际情境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折扣问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1)理解折扣与原价、现价之间的关系;(2)在计算过程中,容易混淆折扣和折扣率的区别;(3)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将折扣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策略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黑板、粉笔
-课程平台:学校数学教学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用于学生作业提交和资源拓展)
-信息化资源:折扣计算器软件、折扣问题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和图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商品价格标签)、情境模拟游戏、小组讨论卡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超市促销活动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购物时遇到过打折的情况吗?你们知道如何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折扣问题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理解折扣的概念,掌握折扣问题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折扣的计算公式,折扣与原价、现价的关系。
3.教学过程:
a.教师讲解折扣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b.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几个简单的折扣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c.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折扣问题的特点,总结解题步骤。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折扣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过程:
a.教师出示几道不同难度的折扣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b.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c.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对折扣问题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问:“如果一件商品原价是2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
b.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c.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一件商品打九折后的价格是150元,那么原价是多少?”
d.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2.教学过程:
a.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折扣问题情境图。
b.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情境图,提出解决折扣问题的方法。
c.各小组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d.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折扣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折扣问题,如:“小明想买一本书,原价是50元,打六折后需要支付多少钱?”
b.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点评并总结。
c.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学目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折扣问题的理解。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折扣问题的计算方法。
b.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c.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折扣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用时: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