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5课时多角度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秋)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秋)第五单元第5课时《多角度解决求总数的问题》。本节课主要围绕加法运算展开,内容包括:
1.学习加法的多种表达方式,如数数相加、圈一圈相加等。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总数等。
4.巩固加法运算的法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用加法表达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多角度解决问题,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确保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高效地运用加法运算。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学生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加法交换律。
-学生通过之前的单元学习,对数的认识和数的组合有了初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通常对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喜欢通过操作实物来学习。
-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喜欢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学生则更偏好直观感知。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概念上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运算准确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学教具(如计数棒、小方块等)
-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互动式白板软件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数学教学视频、电子教案
-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游戏活动、小组讨论、个体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计算一些物品总数的情况,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总数呢?”
-展示一些生活中需要计算总数的场景图片,如购物、游戏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求总数的实际意义。
-简短介绍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过程:
-讲解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定义,包括同数相加、不同数相加等。
-详细介绍通过数数、画图、圈一圈等方法来解决求总数问题。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求总数问题案例进行分析,如计算水果总数、玩具总数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解决方法及其合理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中的不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应用到生活中,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策略。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求总数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并尝试找出最优解。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描述、解决方法及最终答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实用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的方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多角度解决求总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