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迎新年主题二欢欢喜喜过春节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欢欢喜喜过春节”为主题,围绕春节的习俗和传统展开,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由来、意义和庆祝方式。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互动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节日习俗的美。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意义。
4.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传统工艺。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春节的来历和意义:通过讲述春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使学生明白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团圆、祈福等美好寓意。
-认识春节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传统习俗,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
2.教学难点:
-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春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
-体验传统工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面临制作春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的挑战,教师需提供详细的步骤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技巧,克服操作上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故事讲述,生动介绍春节的传说和习俗。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春节的经验,增强互动。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体验春节的庆祝过程。
4.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示节日氛围和传统活动。
5.安排制作春联、剪纸等手工艺活动,让学生亲手体验传统工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春节传统习俗》PPT,要求学生观看并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象征意义。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互动和作业提交情况,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PPT内容,了解春节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如“为什么放鞭炮可以驱邪?”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共享预习资料,提高预习效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春节的故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拜年、吃团圆饭等,并解释其文化内涵。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家庭角色在春节期间的活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春节习俗的文化意义。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验春节的欢乐氛围。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关于春节习俗的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春节习俗。
活动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春节习俗。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家乡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并撰写短文分享。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春节文化。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收集资料,撰写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深入探究春节文化。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春节文化书籍:《春节的故事》、《中国传统节日》等,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春节的起源、习俗和传统。
-春节相关图片集:收集不同地区、不同年代春节的图片,展示春节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
-春节视频资料:包括春节庆祝活动的视频、春节习俗的介绍视频等,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春节。
-春节民俗手工艺品:如剪纸、年画、春联等,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2.拓展建议:
-**文化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了解不同地区春节庆祝活动的差异。
-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实地了解春节的历史和传统。
-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起源和发展。
-**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尝试制作剪纸、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体验传统艺术的制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