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二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二课时,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本课围绕地球的概况展开,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重点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赤道、两极和经纬线,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实际形状。
-地球运动的理解: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通过动画或模型展示地球的运动轨迹,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
2.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难点在于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和地球五带形成的影响。举例说明,如通过对比不同纬度的日照时间差异,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五带的划分:难点在于理解五带的划分依据和特点。通过实际操作,如绘制地球仪上的五带,帮助学生掌握五带的划分方法和各自的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地球——我们的家园》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图片、地球运动动画、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的图表、地球五带的划分图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灯光模拟昼夜变化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环境整洁、安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地球卫星照片或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的直观感受。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叫什么名字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重要性,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地球形状的认识
-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赤道、两极和经纬线。
-通过动画演示地球的椭球形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实际形状。
-地球运动的理解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展示地球运动轨迹的动画。
-通过实例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五带的划分
-讲解五带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如绘制地球仪上的五带,让学生掌握五带的划分方法。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如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形状、运动和五带划分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搜集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视频,下节课分享。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对地球的感悟,为保护地球环境出谋划策。
知识点梳理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用于表示地球表面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
-自转周期为24小时,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3.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公转周期为一年,产生季节变化现象。
4.地球的五带
-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各带的纬度范围和气候特点。
5.地球上的气候类型
-根据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可以将气候类型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6.地球上的地形
-地球上的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各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7.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地下水包括地下水层和地下河流。
8.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9.地球环境问题
-地球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10.地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地球保护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个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