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内容包括:民间艺术的起源、民间艺术的种类、民间艺术的特色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民间艺术反映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通过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艺术的美学价值。
4.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定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重点讲解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特色。
-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刺绣等,并举例说明其艺术特点。
-通过民间艺术作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民间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探讨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
-感受和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结合实际,让学生尝试用民间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例如设计一幅剪纸作品或创作一首民间风格的诗歌。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教具(剪纸、泥塑作品)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民间艺术图片库、相关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手工制作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如“了解民间艺术的定义和分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民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设计问题如“民间艺术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和“为什么民间艺术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所准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民间艺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民间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引出“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民间艺术的起源、种类和特点,如剪纸的对称美、泥塑的立体感。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你最喜欢的民间艺术是什么?为什么?”。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如“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作用?”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民间艺术的价值。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艺术的核心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元素。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如介绍民间艺术的纪录片。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和拓展知识。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民间艺术书籍:《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之美》等,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民间艺术的种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纪录片: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通过视频形式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传承。
-民间艺术网站: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