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地哼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提升演唱技巧。
-了解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包括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能够分析出其与其他地区民歌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歌曲的演唱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西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歌曲中表达的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体会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2.教学难点
-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如波音、滑音等)和切分节奏,使演唱更加生动、富有韵味。
-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中蕴含的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展现江西民歌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江西民歌的相关知识、歌曲的背景、演唱技巧等,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欣赏法:通过播放《打支山歌过横排》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装饰音的处理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4.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哼唱、跟唱、分组演唱等方式,巩固所学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水平。
5.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风格特点、情感表达、演唱处理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具有江西特色的民间舞蹈视频,如赣南采茶舞,让学生观看并感受其中浓郁的地方风情。
2.提问学生:从这段舞蹈中,你们能看出这是哪个地区的特色舞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江西。
3.教师介绍:江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省份,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经典的江西民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歌曲介绍(3分钟)
1.教师讲解《打支山歌过横排》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是当地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作的民歌。它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介绍横排:横排是江西赣南山区的一种地形地貌,指的是山间的横向排列的梯田。歌曲中打支山歌过横排这句歌词,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山间劳作时,用山歌来抒发情感、传递信息的场景。
初听歌曲(5分钟)
1.播放《打支山歌过横排》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节奏和情绪。
2.听完歌曲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它的节奏是快还是慢?旋律是优美还是活泼?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
分段欣赏与学唱(20分钟)
1.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并思考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2.第一段
-分析旋律:第一段旋律较为平稳,音域适中,以级进和小跳进为主,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讲解歌词:逐句讲解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唱第一段:教师范唱第一段,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歌声轻轻哼唱,感受旋律。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重点教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这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装饰音(波音)的处理,使演唱更加生动。
3.第二段
-分析旋律:第二段旋律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起伏,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跳进,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讲解歌词:解释三只鹞子飞上天,一只瘦来一只肥这句歌词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江西山区的自然风光。
-教唱第二段:先让学生自己跟随第一段的旋律哼唱第二段,熟悉旋律后,教师再逐句教唱。重点指导学生把握好节奏和音准,特别是三只鹞子飞上天这句中的切分节奏,要让学生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切分节奏的韵律,然后准确地演唱出来。
4.第三段
-分析旋律:第三段旋律更加欢快、活泼,音域有所拓宽,充分展现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讲解歌词:讲解有钱人打锣又打鼓,穷人打着单身锣这句歌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