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忆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4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85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对读书的独特感悟,体会读书的乐趣与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能够有选择地阅读书籍,并在读书中不断思考、感悟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读书的经历及感悟,感受读书对作者成长的重要影响。

-分析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如事例列举、对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读书感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让学生能够从文中汲取写作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做到条理清晰、情感真挚。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如字词理解、写作手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迁移拓展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冰心奶奶的《忆读书》,初步了解了冰心奶奶读书的经历。谁能简单说一说冰心奶奶小时候都读了哪些书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2.是的,冰心奶奶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读书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一起去感受冰心奶奶对读书的深刻感悟。

(二)知识回顾(3分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

-如:津津有味、索然无味、消遣、堆砌、笸箩等。

2.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行文思路,谁能说一说课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作者的读书经历、读书的感悟等)

(三)深入研读课文(20分钟)

1.精读读书好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读书好?

-学生回答后总结:作者从读书能让人知多、怡情、傅彩、长才等方面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理解:

-我自幼读书,到老未辍,常常想起陶潜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掩卷沉思时,觉得自己也算是与书终始长相守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读书伴随作者一生,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这段话通过作者对不同书籍的挑选、比较,进一步说明了读书能让人增长见识,学会辨别好书与坏书,同时强调了好书能打动人心。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好的理解,结合自身读书经历举例说明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2.研读多读书部分

-默读课文第8-10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强调要多读书的?

-学生回答后引导分析: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幼年、中年和晚年不同阶段的读书经历,如幼年时读《三国演义》,中年时读《茶花女遗事》等,说明自己一生都在不断读书,从而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

-提问: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明白读书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请学生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好书,并简单介绍书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进一步体会多读书的乐趣。

3.精读读好书部分

-指名朗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学生回答后总结:作者认为好书应该是那些情节精彩、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质朴浅显的作品。

-结合文中提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茶花女遗事》等书籍,分析这些书为什么是好书。例如:《三国演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