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会认掰、扛、扔等12个生字,会写块、常、瓜等7个字。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能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引以为戒。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3.田字格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小猴子活泼可爱的动画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小猴子今天要下山去玩耍啦,让我们一起跟着它去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吧!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5分钟)
1.利用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认读上节课所学的12个生字。如:掰、扛、扔、摘、捧、抱、蹦、追、膀、赶、辆、贪,对于认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如:下山、又大又多、非常、掰玉米、扛着、扔了、摘桃子、捧着、抱着、满地、蹦蹦跳跳、追赶、西瓜、可爱、只好等,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3.请学生用其中几个词语说一句话,巩固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20分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做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结满一词,通过图片展示满树的果实,让学生感受桃子的多。
-指导朗读,读出小猴子看到满树桃子时兴奋的语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看到桃子后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扛、走、扔、摘,体会小猴子动作的变化。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小猴子的动作,女生读旁白,感受小猴子的急切和贪心。
-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要扔掉玉米去摘桃子?你觉得它这样做对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摘到桃子后又发生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找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捧、走、扔、摘,与上一自然段的动作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小猴子的贪心。
-让学生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组讨论:小猴子这样不断地扔东西,最后会得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小猴子看到西瓜后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出示句子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找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抱、走、扔、追,感受小猴子的贪心越来越严重。
-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追小兔子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提问:小猴子最后追到小兔子了吗?为什么?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因为贪心,不停地扔掉手中的东西,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四)深入探究,体会道理(5分钟)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每次看到新的东西时,它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小猴子看到桃子觉得比玉米好,看到西瓜觉得比桃子好,看到小兔子又觉得小兔子可爱,总是被新的事物吸引,三心二意,结果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3.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