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如够呛侥幸侍弄等,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与运用能力。
-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象征手法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困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合欢树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母亲过程中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对亲情、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思维深度。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象征意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情感氛围相契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4.问题引导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多媒体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合欢树的形态特征,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合欢树,对合欢树有什么印象。
2.介绍合欢树的相关知识,如合欢树别名绒花树、马缨花,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合瓣花冠,雄蕊多条,淡红色,荚果条形,扁平,不裂,高4-15米,树冠开展;小枝有棱角,嫩枝、花序和叶轴被绒毛或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较小。
3.引出课题《合欢树》,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猜测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他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他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合欢树》写于1984年11月,此时距作者母亲去世已过去10年。这10年里,作者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挫折,但对母亲的思念却从未减少。在母亲去世后的日子里,作者常常回忆起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它见证了作者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也承载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通过写作《合欢树》,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生命、亲情的深刻感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合欢树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文章围绕合欢树写了以下几件事:母亲生前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母亲去世后,合欢树长大了,我对合欢树的关注和情感变化;后来我去看合欢树,回忆起与母亲的过往。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二十岁时双腿残废,母亲为了让我重新站起来,想尽办法,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二部分(第4-12段):写母亲去世后,合欢树长大了,我对合欢树的情感逐渐加深,合欢树成为了我对母亲思念的寄托。
-第三部分(第13段):写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