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理解所选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中描绘的儿童生活场景。
-掌握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鉴赏古诗,提高诗歌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古诗中儿童形象、生活场景及情感表达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古诗中儿童纯真、活泼、充满情趣的生活,体会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美好情感。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每首古诗的诗意,感受古诗中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群文阅读,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
2.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并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儿童在户外嬉戏玩耍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这些场景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趣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然后顺势引出课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二)古诗初赏(10分钟)
1.教师依次出示《小儿垂钓》《村居》《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带领学生初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主默读三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帮助学生疏通诗意。重点讲解以下字词:
-《小儿垂钓》:蓬头形容小孩头发蓬乱;垂纶指钓鱼;莓苔是青苔;遥招手是远远地招手;应人是回应别人。
-《村居》:拂堤指杨柳枝条拂着堤岸;醉春烟形容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散学指放学;纸鸢就是风筝。
-《清平乐·村居》:茅檐指茅屋的屋檐;吴音是吴地的方言;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卧剥莲蓬指躺着剥莲蓬。
(三)群文阅读与比较分析(20分钟)
1.儿童形象比较
-小组讨论:这三首古诗中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儿童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小儿垂钓》中的儿童是一个头发蓬乱的蓬头稚子,他专心学钓鱼,天真可爱又充满童趣。
-《村居》里的儿童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去放风筝,展现出活泼好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清平乐·村居》中的小儿最是顽皮,躺在溪边剥莲蓬吃,无忧无虑,尽显天真烂漫。
-共同点:三首诗中的儿童都具有纯真、活泼、可爱的特点,展现了儿童无忧无虑的天性。
2.生活场景描绘
-提问: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儿童的哪些生活场景?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小儿在河边专心钓鱼,路人询问时急忙招手的场景,画面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村居》呈现了孩子们放学后欢快放风筝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春天里孩子们的活力与快乐。
-《清平乐·村居》刻画了农村一家人的生活画面,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温馨,以及孩子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