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元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节日景象和蕴含的情感。
-认识屠、苏、瞳、桃等生字,会写元、旦、旧、符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除旧迎新、万象更新的美好寓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播放一段春节热闹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场景。
2.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呀?(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你们能说一说在春节的时候,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吗?
3.引出课题:春节在古代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元日的古诗,板书课题《元日》,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介绍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风格雄健峭拔,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期间创作的。当时他积极推行新政,希望通过改革使国家富强。这首诗描绘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也寄托了他对变法胜利的期望。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7分钟)
1.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读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听读的感受,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如屠(tú)苏曈(tóng)曈日等。
3.指名朗读
-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要读出欢快、喜庆的节奏。
4.全班齐读
-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得通顺、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
(四)学习生字(8分钟)
1.出示生字元、旦、旧、符、屠、苏、瞳、桃
-学生认读生字,教师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元:指开始,第一。如元旦,一年的第一天。
-旦:上面是日,下面是一,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指早晨,也指一天。
-旧:反义词是新,表示过去的,过时的。
-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这里指桃符。
-屠:宰杀牲畜。
-苏:一种植物,屠苏是一种酒名。
-瞳:指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一种水果,这里指桃符。
2.分析字形结构
-如元、旦、旧、符是上下结构,桃是左右结构。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记忆字形。例如,元加辶是远;符把竹字头换成三点水是浮。
3.书写指导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元:横、横、撇、竖弯钩。
-旦:竖、横折、横、横、横。
-旧:竖、横折、横、横。
-符:撇、横、点、撇、横、点、撇、竖、横、竖钩、点。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书写姿势要端正,字要写得工整、规范。
(五)理解诗意(12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
-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说说对诗句意思的初步理解。
3.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