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能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并能运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以及理解至少数=商+1的含义。
-构建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能灵活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形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鸽巢原理。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增强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4.讲授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请5名同学上台,每人随意抽取一张扑克牌。(教师事先准备好4种花色的扑克牌)
2.师:我不看他们的牌,我敢肯定地说:这5张牌中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你们相信吗?
3.学生进行抽取扑克牌的活动,验证老师的说法。
4.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鸽巢问题。(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表演,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鸽巢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总有就是一定有,肯定有;至少就是最少,不少于。
-(2)学生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实物等)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表示出来。
-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放方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4,0,0)、(3,1,0)、(2,2,0)、(2,1,1)
-师:观察这些摆放方法,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4)理解平均分
-师:我们来看这些放法,哪种放法能更直观地体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呢?
-学生观察后发现:(2,1,1)这种放法是最平均的,每个笔筒里都先放了1支铅笔,还剩下1支铅笔,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里,都会出现有一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
-师:像这样把4支铅笔平均分到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先放1支,还剩1支,这就是平均分。
-(5)用平均分的方法解释原理
-师:为什么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保证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呢?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平均分,比如(4,0,0)这种放法,有一个笔筒里有4支铅笔,肯定满足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而(3,1,0)这种放法,有一个笔筒里有3支铅笔,也满足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2,2,0)这种放法,有两个笔筒里都有2支铅笔,同样满足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但是,只有(2,1,1)这种平均分的方法,能最清晰地说明为什么至少有2支铅笔在同一个笔筒里。因为平均分后,剩下的1支铅笔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里,都会使得这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变为2支。
-师:所以,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用平均分的方法,4÷3=1(支)......1(支),1+1=2(支),即把4支铅笔平均放进3个笔筒,每个笔筒放1支,余下的1支无论放在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6)延伸拓展
-师:把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支铅笔?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5÷4=1(支)......1(支),1+1=2(支),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把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