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颗钻石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docx
文件大小:40.64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3.91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背景

《七颗钻石》是一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在地球上发生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的时候,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展现了爱心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在本次教学中,我面对的是一群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童话这种体裁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旱灾焦渴唾沫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姑娘美好善良的心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他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姑娘的爱心以及水罐的神奇变化。

-体会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

深入理解爱心的力量,以及从水罐的变化中领悟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心理。

3.问题引导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口渴难耐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提到喝水)

2.是啊,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在一个地方如果发生了旱灾,水就会变得无比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水的童话,看看在旱灾的背景下,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板书课题:七颗钻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旱灾、焦渴、干枯、水罐、绊倒、唾沫、涌出、新鲜

-指名认读,正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如旱灾,结合图片或简单讲解让学生明白是长时间干旱少雨导致的灾害;焦渴,让学生联系自己口渴时的感受来理解;唾沫,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在大旱灾时期,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水罐在爱心的作用下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引导学生想象旱灾的可怕景象,如土地干裂、河流干涸、人们四处找水等,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2.学习第二段

-轻声朗读第二段,思考:小姑娘是在什么情况下出门找水的?她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后明确:小姑娘的母亲病得很厉害,她不顾自己的辛苦和危险出门为母亲找水,此时她的心情是焦急而又坚定的。

-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焦急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水罐发生了几次神奇的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完成表格:

|水罐变化|变化原因|

|----|----|

|空木水罐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木水罐变成银水罐|小姑娘对小狗的同情与关爱|

|银水罐变成金水罐|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

|金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小姑娘的爱心得到了升华,变成了对世间万物的爱|

-重点学习水罐的第一次变化

-指名朗读描写水罐第一次变化的句子: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罐会从空木水罐变成银水罐?

-学生回答后总结:因为小姑娘对小狗的同情与关爱,她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按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水罐的其他几次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爱心的不断升华。

-组织小组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爱心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