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六单元 第5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北师大版).docx
文件大小:15.58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3
总字数:约2.54千字
文档摘要

第六单元第5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北师大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5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同步高效课堂系列。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路程、时间、速度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路程、时间和速度。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情境中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并应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进行逆向思维计算。

2.将复杂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练习相关计算。

2.设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3.利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交通标志、速度计等。

3.实验器材:准备计时器、速度计等,用于演示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自由操作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学生放学回家的视频,视频中包含不同的交通工具和行驶速度。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它们的速度怎么样?你们认为速度和时间、路程有什么关系呢?”

3.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讲解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速度。

2.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讲解时间与路程的关系,介绍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实际问题解决: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需要15分钟,自行车速度是每分钟300米,请问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计算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交流:学生完成练习后,小组内互相交流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出与速度、时间、路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2.学生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路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运动等。

2.提出问题:提出与速度、时间、路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速度、时间、路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够熟练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计算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独立完成速度、时间、路程的相互转换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了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应用意识增强: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意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5.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6.学习兴趣激发:通过创设情境、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7.评价与反思能力:学生在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