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二《自己动手做风筝》(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自己动手做风筝》是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中的一项活动,旨在通过制作风筝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课程内容与课本相关联,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能力。学生将通过制作风筝这一活动,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动手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风筝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风筝的制作。
②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风筝的设计和制作。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风筝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使学生对风筝飞行原理有初步的认识。
②在制作过程中,解决材料选择、颜色搭配、图案设计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意能力。
③协调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风筝制作的相关步骤和历史文化背景。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风筝的历史演变和制作技巧。
3.实验器材:准备风筝制作所需的材料,如竹条、纸张、线、颜料等,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分组讨论和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样式和材质的风筝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风筝是什么吗?风筝有哪些种类?”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特点和意义。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如剪纸、书法等,引出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包括选材、裁剪、拼接、上色等环节,并强调每个环节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举例说明:展示不同类型风筝的制作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过程,如三角风筝、菱形风筝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风筝的经验,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按照所学知识,动手制作自己的风筝。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风筝制作。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一个风筝,并在下节课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到户外放飞风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
6.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制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组织学生参加风筝比赛或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能够了解风筝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风筝的基本制作步骤和技巧。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风筝,如三角风筝、菱形风筝等,并了解其特点。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风筝的制作,包括选材、裁剪、拼接、上色等环节。
2.创意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独特的外观和图案。
-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色彩搭配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增强审美感知能力。
3.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分组讨论和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能力的增强
-学生在动手制作风筝的过程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和材料,提高了实际操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