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具体上课日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10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和互动,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确保教学目标与课本内容的高度一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不退位减法,学生将提升对数字的敏感度,培养数感;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对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游戏化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感兴趣,喜欢通过操作实物来理解和学习。
-在计算能力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计算,而有的学生则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学习风格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示例和动手操作来学习,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处于发展阶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对于不退位减法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容易与退位减法混淆。
-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数字的排列和组合不够熟悉而出现错误。
-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练习而导致计算速度慢,影响学习积极性。
-需要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够自主检查,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或数字卡片直观展示不退位减法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实施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解题思路,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运用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展示减法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实时板书和图形绘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结合教学软件的自动评分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PPT、相关视频、数字卡片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理解不退位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什么是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请各举一个例子。”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完成情况统计或学生的预习笔记,监控学生的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资料,理解不退位减法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答案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作用与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或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不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具体例题进行演示。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解释并演示不退位减法的过程。
-解答疑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演示不退位减法,加深理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退位减法,掌握计算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不退位减法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习成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减法相关的数学游戏、练习网站等资源。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具体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通过练习巩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行额外的学习和练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提出改进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巩固知识点,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退位减》的学习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显著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