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热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热”是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温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热量传递以及热胀冷缩等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基本概念,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热胀冷缩实验。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结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及温度的相对性。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强调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如如何正确放置温度计、如何读取刻度等。
-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热量传递的原理:难点在于热量是如何在不同物质和介质之间传递的,特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的理解和区分。
-温度计读数的准确性:学生在读取温度计刻度时,容易受到视线角度、刻度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读数不准确。
-热胀冷缩实验的精确操作: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精确测量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是学生容易感到困难的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教材,以便学生跟随课本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温度、热量传递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不同材料的试管、酒精灯、冰块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并确保教室环境安全、整洁,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如热水瓶、空调、暖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如何测量的?”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温度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温度的概念(5分钟)
-讲解温度的定义,强调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通过实例说明温度的相对性,如同一杯水在不同季节的温度感受不同。
2.温度计的使用(10分钟)
-介绍常见温度计的种类和原理,如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讲解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强调视线与刻度平行的重要性。
-学生练习:分发温度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热胀冷缩现象(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强调温度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4.热量传递(10分钟)
-介绍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通过实例说明热量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散热器、空调等。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热量传递的原理,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温度,并记录数据。
2.课堂讨论: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什么是温度?温度计是如何测量的?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理解热胀冷缩现象?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点评。
3.教师提问: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有哪些?
4.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点评。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点评。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温度的概念(5分钟)
-温度计的使用(10分钟)
-热胀冷缩现象(5分钟)
-热量传递(1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温度的概念,理解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学生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温度计上的刻度。
-学生理解了热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