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课文,对基本的景物描写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自然景物和季节特征。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和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和朗读来感受课文。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化手法时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此外,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时可能缺乏词汇和句式,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练习机会。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
2.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
3.信息化资源:小兴安岭风景图片、相关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小兴安岭风景图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兴安岭吗?它在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展示一些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简短介绍小兴安岭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特色资源,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小兴安岭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自然特点。
过程:
讲解小兴安岭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详细介绍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动植物种类以及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色。
3.小兴安岭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兴安岭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关于小兴安岭的案例进行分析,如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小兴安岭的多样性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开发保护小兴安岭。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小兴安岭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如何保护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小兴安岭的旅游资源开发”等。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小兴安岭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兴安岭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小兴安岭的基本概念、自然特点、案例分析等。
强调小兴安岭在生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兴安岭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堂延伸活动(课后)
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过程: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自然风光区,实地感受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景。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设计保护小兴安岭的宣传海报、撰写保护环境的倡议书等。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小兴安岭的春天》: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在春季的景色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情况。
-《森林的秘密》:这本书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了解树木、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我的森林朋友》: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森林中的各种动物,并学会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
-《绿色家园》: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适合学生了解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