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教材分析
《山行》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是进行诗歌教学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良好素材。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三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对季节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诗歌,具备基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如通过绘画和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意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山行》这首诗时,学生可能对诗句中的某些生僻字词感到困惑,对诗句的意境把握不够准确。此外,由于年级较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可能难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教学中需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山行》诗歌的教材或打印稿。
2.辅助材料:准备与《山行》相关的秋景图片、山水画作品,以及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片段。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书写诗句和展示重点内容。
4.教室布置:创建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包括诗歌展示墙和舒适的阅读角。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如树叶变色、果实成熟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3)引入课题《山行》,简要介绍诗人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山行》,注意读音、节奏和停顿。
(2)解释诗句中的生僻字词,如“石径”、“白云深处”等。
(3)分析诗句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5)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句诗句进行仿写,要求保持意境和语言风格。
(2)每组派代表分享仿写诗句,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进行诗句接龙游戏,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4.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熟读《山行》,尝试背诵。
(2)收集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诗句,下节课分享。
(3)思考: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描绘秋天的景色?
六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杜牧诗选》: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歌,如《秋夕》、《泊秦淮》等,以深入了解杜牧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唐诗三百首》:选取与《山行》风格相近的其他唐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的秋景描绘。
-《中国古代山水画选集》:通过欣赏古代山水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句中的自然景象,提升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关系。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山行》为灵感,创作一首描绘秋天的诗歌。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秋天的自然现象,并将观察结果与诗歌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
-安排学生进行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协助收集关于秋天的风俗习惯、农事活动等资料,以便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3.结合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拓展:
-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尝试绘制《山行》中的山水画面,通过绘画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与音乐学科结合,让学生选择一首与《山行》意境相符的古典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之美。
-与地理学科结合,讨论秋季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化在诗歌中的体现。
4.课外实践活动的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美术馆,实地感受秋天的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
-开展“诗意秋天”主题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秋天的美景。
-举办“秋天的故事”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秋天的感悟。
七、板书设计
①本文重点知识点:
-《山行》作者:杜牧
-诗歌背景:秋日山行
-诗歌主题:赞美秋天的景色
②重点词句: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
-②白云深处有人家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诗句解析: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山路的崎岖和秋天的寒意。
-②“白云深处有人家”:表现山中的宁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