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课文13江南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课文13江南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课文1《江南》是一篇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课文。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朗读和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此外,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绿竹”、“鱼米之乡”等,理解其含义和课文中的描绘。
③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构建江南水乡的视觉形象。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绿竹高高的”和“鱼儿欢快地游着”,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文学作品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江南。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江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出课题《江南》。
2.讲授新知(20分钟)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b.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纠正发音。
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a.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绘江南美景的句子,如“绿竹高高的”、“鱼儿欢快地游着”等。
b.学生朗读并解释这些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c.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说江南是‘鱼米之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③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a.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体会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b.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④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a.教师展示江南水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江南的美景。
b.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师点评并指导。
3.巩固练习(10分钟)
①生字词书写练习:学生当堂书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②朗读比赛: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朗读水平。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5.作业布置(5分钟)
①课后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选取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仿写。
③家长陪同学生参观当地的水乡,感受家乡的美景,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知识点梳理
1.课文内容理解
-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绿竹、鱼儿、水田、小桥、流水等。
-江南水乡的社会生活:渔民、农民、手工艺人等。
-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之情。
2.词语积累与运用
-生字词:竹、鱼、米、乡、绿、高、游、欢、快等。
-成语:鱼米之乡、绿竹高高等。
-词语搭配:鱼儿欢快地游着、绿竹高高的等。
3.朗读与表达
-朗读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表达方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景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4.课文结构分析
-开头:点题,引出江南水乡。
-主体:详细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人物。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5.修辞手法
-比喻:将江南水乡比喻为“鱼米之乡”。
-拟人:将鱼儿“欢快地游着”,赋予鱼儿人的情感。
6.文化常识
-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文化等。
7.思想情感
-热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