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三年级数学下册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5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苏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203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五课时,主要内容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面积概念,为后续学习复杂数学概念打下基础。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几何图形的能力,提高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了面积单位的初步概念。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并能识别和理解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几何图形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感受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图形特征的识别和对简单几何问题的解决上。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则更擅长动手操作和听觉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面积单位换算的不熟悉,二是难以直观理解进率的概念,三是缺乏将抽象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检查和纠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体验面积单位换算的过程。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进率。
4.采取游戏化的教学策略,如“面积单位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如书本、桌面、黑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品的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之前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这些物品的面积是多少呢?”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概念,掌握面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2.教学重点: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换算。
3.教学过程:
(1)讲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概念:介绍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如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等。
(2)演示面积单位换算:通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面积单位换算的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换算练习: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尝试进行面积单位换算。
4.师生互动环节:
(1)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2)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面积单位换算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面积。
2.小组交流:各小组展示测量结果,讨论并总结面积单位换算的方法。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关于面积单位换算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面积单位换算解决哪些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3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寻找生活中需要使用面积单位换算的实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用时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长方形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特征: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长方形面积计算: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计算:面积=边长×边长。
3.面积单位及换算:
-常见面积单位: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公顷(hm2)、平方千米(km2)。
-面积单位换算: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